人民網(wǎng)健康·生活

青春期孩子最重要的任務,是探討“我是誰”“我將成為什么樣的人”。所以,父母不能僅僅希望孩子聽話,或者認為聽話的孩子就是好孩子,而要看你要孩子聽的話,有沒有真正為其內(nèi)心所接納。

如何幫孩子化解對父母的“怨恨”

2021年01月11日08:37 來源:中國婦女報

就在剛剛過去的2020年12月12日,江蘇省鹽城市阜寧縣17歲高三男生,與陪讀的母親因學習問題發(fā)生矛盾,后演變成肢體沖突,致母親死亡。而在此前一個月的11月12日晚,南京市第十三中學學生李某某晚上10點下課回家后寫作業(yè)時,遭母親說教辱罵,盛怒之下,他將母親殺害。

這兩起事件當屬極端案例。然而,父母與子女、特別是青春期子女之間的親子沖突,卻是普遍存在的現(xiàn)象。前不久,一則消息在微信朋友圈中的曝光率不斷攀升:北京市曾抽樣調(diào)查了3000多名中學生的心理狀況,其中“對待父母的態(tài)度”一項,56.28%的孩子選擇極度反感或痛恨父母,19.22%的孩子對父母態(tài)度冷淡,13.13%的孩子反感父母,6.62%的孩子懼怕父母,只有4.75%的孩子表示喜歡自己的父母。

可憐天下父母心。他們操心孩子的日常起居、飲食營養(yǎng)、健康安全、休閑娛樂、興趣特長、學業(yè)進步;他們努力工作,希望給孩子創(chuàng)造更好的生活條件、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……然而,一些父母傾其物力、財力、心力、精力養(yǎng)育的孩子,到了青春期,不但漠視爸媽所做的一切,而且產(chǎn)生厭煩、對立、怨恨的情緒,在自己和父母之間豎起一道屏障,甚至做出過激舉動、導致悲劇的發(fā)生。

融洽、和睦的親子關系是家長和孩子心之向往的,如何幫孩子跨過“怨恨”父母這道坎兒,是父母和孩子共同面臨的課題。

父母教養(yǎng)方式出現(xiàn)偏差

不懂事、不體恤父母、開始頂嘴、挑父母的毛病、無理取鬧,甚至像一顆炸彈有隨時被引爆的可能……為什么青春期的孩子像是變成了另外一個人?

青春期是孩子人生中自認為已經(jīng)長大、并渴望獨立的重要時期,對社會、對人生有著與父母不同的看法,但這并不是導致孩子叛逆、疏遠、蠻橫、怨恨的全部理由。親子關系的好與不好,與孩子12歲之前的教養(yǎng)環(huán)境有很大關系,取決于父母與孩子的相處模式,而親子之間的很多沖突,恰恰出在這上面。

學習壓力帶來親子沖突

學習壓力引發(fā)的親子沖突,是造成此現(xiàn)狀的主要原因之一。不得不承認,在應試教育主導的大環(huán)境下,社會對于考試成績的過分關注給家庭帶來很大的壓力;多數(shù)父母迫于考學壓力,時刻關注孩子的成績、排名,一旦有波動,立刻想辦法“開小灶”督促孩子奮起直追。

當父母將自己的焦慮一而再、再而三地傳遞給孩子,親子雙方的焦慮很容易導致沖突。如果一個個沖突過后,雙方?jīng)]有自我反省、中肯地交流和相互和解的過程,矛盾就會越積越多,終將從量變到質變,形成怨恨。

父母的關注讓孩子“窒息”

愛孩子是父母的天性,但如果父母給予的關注過多,事無巨細地安排、指點、要求、命令,告訴孩子哪些事情不能做,哪些事情需要提前做,使之生活和學習在父母既定的軌道上運行,孩子會覺得被控制、不能按自己的意愿行事,會產(chǎn)生不舒適感、反感,甚至是怨恨。

多數(shù)父母希望孩子好上加好,即便是孩子有優(yōu)異的表現(xiàn)、取得了進步或好成績,也吝于夸獎,代之以更嚴格的要求,防止其驕傲、自滿;而一旦孩子出現(xiàn)問題,表現(xiàn)不佳,就急于否定,或用消極的言語打擊刺激,使孩子陷入自我懷疑,甚至引發(fā)憤怒的情緒,以極端的方式反抗父母對自己的不尊重。

陪伴成為一種“奢侈”

與某些父母的過度關注相比,有些父母由于種種原因無暇顧及孩子,把他們留給老人,聚少離多;有的家長雖在孩子身邊,卻忙自己的事,或自顧自地玩手機,既忽視了對孩子進步的肯定與贊揚,也忽視了對孩子錯誤的批評與糾正。

在這種環(huán)境下長大的孩子,即便父母為他們提供了豐厚的物質條件,也容易產(chǎn)生“我在父母心里并不重要”的感覺。因為,愛不僅是給予物質的滿足,而是精神層面的一種感受。孩子需要的愛,是父母的陪伴和關心,比如,你陪他玩耍、聊天,聽他講自己的心事,但是,這對他們來說遙不可及。久而久之,當孩子犯錯的時候就會把錯誤的原因歸結到父母身上,認為是父母對自己的不上心、不作為造成的。

孩子的自主權被剝奪

青春期親子之間發(fā)生的種種沖突、矛盾,源于他們的權力之爭,即“誰說了算”“聽誰的”。父母覺得自己做出的種種決定和自己的人生經(jīng)驗足以讓孩子少走彎路、為其遮風擋雨;而青春期孩子往往要爭取自己的被尊重權、決定權和自主權,這是其生理和心理發(fā)育的必然。

奧地利精神病學家阿德勒認為,“每個人都是對等的存在”。尊重他人,就是不要一意孤行地為他人做決定,打著“為他好”的旗號無視對方的選擇和意愿。美國親子教育學家、著名暢銷書作者阿黛爾·法伯也曾說過:“親子之間的根本問題,很多時候是大人忽略了孩子的感受。”當父母命令或者強迫孩子做事情,很容易導致權力之爭,如果父母不做調(diào)整,很可能傷害孩子的自尊心,引起他們內(nèi)心的憤恨,導致沖突升級。

如何與孩子建立融洽的關系

幫孩子化解對父母的“怨恨”,首先需要家長轉變教育角色、調(diào)整教養(yǎng)方式,直面問題,了解孩子的內(nèi)心,不能以家長的身份和權威來壓制和控制孩子。

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健康與教育研究所所長、北京師范大學兒童家庭教育中心主任邊玉芳認為,父母控制有兩種類型,一種是心理控制,包括愛的收回、引發(fā)內(nèi)疚和權威專斷三種方式,父母采用控制性、操縱性的方式入侵孩子的內(nèi)心世界,抑制其心理自主,迫使其順從父母的要求;另一種是行為控制,即父母在主動了解孩子情況的基礎上對其行為做出適當?shù)闹笇Ш图s束。

心理學研究表明,心理控制損害孩子的自主感和能力感,從而降低孩子的自我價值感,是一種消極的教養(yǎng)方式;而行為控制是一種指導性的、非侵入式的教育方式,讓孩子知道邊界和底線,能增強孩子的自制力,減少孩子的負面情緒,是積極的教育方式。因此,在日常生活中,父母應適度增加行為控制、減少心理控制。

邊玉芳說,青春期孩子最重要的任務,是探討“我是誰”“我將成為什么樣的人”。所以,父母不能僅僅希望孩子聽話,或者認為聽話的孩子就是好孩子,而要看你要孩子聽的話,有沒有真正為其內(nèi)心所接納。

孩子只有發(fā)自內(nèi)心地認可父母,親子關系才能和諧融洽,父母的教育初衷也才能夠實現(xiàn),而孩子認可父母的前提是,父母要無條件地愛孩子、接納孩子,與自己的喜好無關。當然,這與對孩子的行為提出一些要求并不矛盾。因為孩子的行為發(fā)生是短暫的、有情境背景的。父母可以說:“你今天忘記帶生物書了,以后每天晚上完成作業(yè)后,對照轉天的課表檢查一遍”,而不要說:“你怎么總是丟三落四”。父母無條件地接納孩子時,特別要滿足其情感需求,盡量不說:“你不按我說的做,以后你的事情全由你自己處理,與我無關”一類的話。

在家庭中被愛、被尊重的孩子,更可能愛父母、尊重父母。因之,父母首先敞開心扉,讓孩子感受到自己對他的關愛是真心的。在此基礎上,父母可以跟孩子商討、讓孩子參與制訂他的行為規(guī)則,最后達成明確、具體的行為要求,這樣孩子也更容易接受和執(zhí)行規(guī)則。同時,家長要關注孩子的心理需求,讓他覺得,父母是信任自己、理解自己、接納和包容自己,并能實實在在地引導和幫助自己的。如此能消除孩子與父母的權利之爭,“怨恨”情緒也就不復存在了。

中國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說:“父母需要改變和孩子相處的策略,要‘客氣點’。孩子不想說的事情,不要多問;指出他的問題,也要點到為止,相信他自己有基本的判斷!崩蠲佃J為,“父母的智慧在于,知道孩子想要什么,也知道要提醒他什么,然后把這些選項都給孩子,幫助他分析利弊,把各種可能分享給他。孩子會有自己的判斷,做出選擇!

和青春期孩子相處,是一門技術,更是一門藝術,只有讓孩子感受到了父母的真誠,父母能和自己共情,他們才有可能去除內(nèi)心的屏障,走近父母。(記者 陳若葵)

(責編:李軼群、許曉華)


相關新聞


东光县| 梓潼县| 滦平县| 潍坊市| 永新县| 龙里县| 偏关县| 米脂县| 营山县| 诸暨市| 广灵县| 易门县| 锡林浩特市| 徐闻县| 孟村| 五寨县| 醴陵市| 白河县| 乌苏市| 青铜峡市| 昭平县| 眉山市| 抚州市| 辽源市| 玉门市| 赤壁市| 青龙| 克拉玛依市| 三台县| 安丘市| 内乡县| 当涂县| 双江| 太原市| 融水| 竹溪县| 双城市| 黑河市| 上饶县| 郯城县|